- ·上一篇文章:著名书法家催陟:自家面貌 不媚时俗
- ·下一篇文章:青年公益书画家王鸿强
博我新知光故国 传他旧学振家邦——记夏威夷大学教授、中国文学博士第一人罗锦堂先生
罗锦堂小传:
罗锦堂,1929年生,甘肃省陇西县人,现任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名誉教授。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、香港新亚书院副教授、香港大学教授、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、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佛学顾问、夏威夷佛教总会副会长、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、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、河北师范学院名誉教授、兰州大学名誉教授、甘肃省黄河奇石馆名誉馆长等。

罗锦堂近照(任祚旺/摄)
2009年9月2日,笔者在鹏城造访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开国期间,正遇汪先生诗集新成,欲请教于罗锦堂教授。于是,素与罗锦堂先生有笔墨交往的深圳石锡铭君,打越洋电话至罗锦堂先生,一并请示采访搜集《陇中儿女》素材之事。当惴惴不安的我听到电话中罗先生对两件事都慨然应允之时,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。
笔者对罗先生的道德文章仰慕已久,手头即珍藏有几篇别人写他的文章,如牛先民先生的《学者之路——记夏威夷大学教授罗锦堂》,小叶秀子《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——罗锦堂: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》,陈艳群《罗锦堂耕耘国学半世纪》等。但还是唯恐管中窥豹,以偏概全,故两次拜访罗锦堂先生之侄——陇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罗克仁先生,从其处借来罗锦堂先生著作七部,仔细拜读。但自知识见狭隘,所述片面,加以尺幅短章,难以尽述罗先生成就之万一。
下笔之时,颇费踌躇;思索良久,还是以罗先生于一九六六年九月写于檀香山的一诗《写怀》中的两句为题。现将全诗敬录如下:
垂鞭执教过重洋 一片丹心达上苍
博我新知光故国 传他旧学振家邦
西方自古擅科技 东亚由来重纲常
待到春风花发日 满门桃李散奇香
中国台湾第一个文学博士
作为“中国台湾第一位国家文学博士”,读者也许对罗锦堂先生当年如何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颇感兴趣,现将其摘录如下,也可和今日攻读博士学位者做一比较。
1935年4月,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曾仿效英美体制颁布了“学位授予法”,对学位授予的级别、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,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。

罗锦堂进行博士论文答辩

罗锦堂先生著《明代剧作家考略》
陈艳群《罗锦堂耕耘国学半世纪》一文中如此记载:
1960年1月10日,台湾师范大学研究生罗锦堂以《现存元人杂剧本事考》论文,成为中华民国教育部授予的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之第一人。
当时,台湾、香港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文坛盛事。近半个世纪过去了,那场历经知识与智慧、学术与权威之间的艰难较量,仍清晰地印在罗锦堂教授的脑海里。
端坐在单人课桌后面,面对高悬的“博士学位论文考试试场”横幅下,七双温和且具挑战性的慧眸,近距离地朝罗锦堂齐齐射来。教育部对首次博士论文口试极为重视,特请胡适挂帅,邀梁实秋、郑骞、台静农、戴君仁、李辰冬和苏雪林,共七位文学知识渊博的著名学者,组成实力雄厚的考试委员会,以七对一轮番提问的阵式,就罗锦堂的《现存元人杂剧本事考》博士论文的范围、研究方法、引证资料及结论等,向罗锦堂抛出一连串尖锐的问题。

于右任给罗锦堂先生当证婚人
口试时间为两小时。当时罗锦堂深知,今天能坐在这里参加博士论文口试,机会来之不易。当初教育部长张其昀大力提倡设立博士学位时,在台湾大学遇到了一些阻力。经辗转后得到台师大校长刘真和文学院院长梁实秋的支持,方使成立博士学位这一设想在台师大得以实现。1957年,首届博士学位招收时,报名参加考试的文人志士中不乏教授之辈。待过五关斩六将之后,进入博士候选人资格的唯罗锦堂一人。
攻读博士学位时,除了选科外,还要圈点十三经,外加《文心雕龙》和《昭明文选》。不过,“三年中,花费我最多时间的是研读廿四史、大部头小说和名家笔记。研究古典文学最重要的工作是考证。尤其是具有故事横贯其间的元曲。考证其本事的工作就更重要。研究二十四史及名人笔记,目的就在弄清楚每一部杂剧的来龙去脉。”三年研究的结果,罗氏将现存元人杂剧归纳为八大类。“这分类也就是我博士论文的结论”,他说。
在博士论文口试前,有人曾预言,罗锦堂这次考试必输无疑,因为他的论文是用文言文写的,而主考官胡适极力提倡白话文,这不是跟胡适唱对台戏?何况,胡适那时并不主张在台湾设博士学位,他认为台湾的程度还不够。热心的人建议罗锦堂考前先去拜访一下胡适,礼节上疏通疏通,被罗锦堂一口回绝,“我做了一辈子硬汉子,不能因考试而做了软骨头。坚决不去,考不取也不去!”